魅族接入鴻蒙了,但不是手機。
可能不少人聽到后會詫異,除了手機魅族還有其它產品嗎?就目前的感覺來看,魅族給大眾的業(yè)務認知其實就是手機,我們在天眼查等企業(yè)信息查詢平臺上看到關于魅族的介紹也主要就是智能手機,其它業(yè)務的存在感似乎是有些低。
5月28日,魅族智享生活官方微博宣布,魅族接入鴻蒙。5月31日,魅族在其智能新品發(fā)布會上宣布,Lipro智能家居產品將接入HUAWEI HiLink,魅族手表APP率先適配主流安卓手機和鴻蒙手機。
單從營銷的角度來看,此次魅族產品接入鴻蒙系統熱度絕對是有的,但具體效果以及未來究竟能走多遠?這或許需要另當別論了。
互相成全的合作:華為需要伙伴,魅族需要熱度?
近兩年,由于縱所周知的原因華為其實一直處在一個相對比較艱難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發(fā)力鴻蒙系統,加速自己的物聯網布局似乎就成了必然。據了解,華為將于6月2日舉行鴻蒙操作系統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發(fā)布會,或將公布可以覆蓋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鴻蒙操作系統。
對于華為而言,硬件是其業(yè)務中一項重要一環(huán),從一開始就走的開源路子,所以有硬件伙伴想要引入鴻蒙系統自然是歡迎的。越來玩家加入,則預示著鴻蒙系統越成功。對于華為以及鴻蒙系統而言,可以借助魅族此次接入鴻蒙系統進行大力宣傳。
魅族方面,雖說近兩年在智能手機領域似乎距離頭部玩家越來越遠了,但其品牌知名度依舊在線。尤其是考慮到在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發(fā)布會前宣布接入鴻蒙,魅族此舉無意間其實也為此次華為發(fā)布會造了勢。
對于魅族此舉而言,我們或許能從一下兩方面入手分析:
一方面,手機業(yè)務趕超難度大,急需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據第三方數據公布的今年一月份手機銷量數據顯示,vivo的銷量占比達到了19.2%,OPPO的銷量占比高達20.7%。緊隨其后的是華為小米。銷量高低排名可能有變化,但國產手機品牌top4的江湖地位似乎已經趨于穩(wěn)定,并且與第二三國產手機品牌的差距在拉大,甚至后面幾位總和都擠不進前六。
手機存量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而尚處于“大亂斗”般的物聯網賽道無疑是最貼近自身業(yè)務的選擇。
而另一方面,在618年中慶前夕宣布這條消息,或許也為了能借此機會提高銷量,把自己的智能家居產品推到更多人面前。
今年1月5日魅族智能家居品牌Lipro首次對外發(fā)布了健康照明產品,旗下共包含LED筒燈、燈帶、櫥柜燈等八款燈具。但不得不說的是,相對于其它品牌,魅族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布局已經比較晚了,在存在感層面上似乎也有些低了點。對于新產品而言,最需要的其實就是熱度。恰逢618前夕,以及華為鴻蒙系統發(fā)布會前,借助接入鴻蒙系統的消息,這或許也是魅族當前宣傳其智能家居產品最好的時機。
如此看來,對于華為鴻蒙系統以及魅族智能家居而言,此次魅族接入鴻蒙系統其實是一次雙贏。不過對于魅族手機業(yè)務而言,或許多少有些別樣的味道。
就目前主流手機廠商而言,似乎更想去做系統的“自營”,而不是成為別人系統的硬件載體。 已經離職了的OPPO前高管黃宏濤曾表示,即便華為對鴻蒙系統進行開源,OPPO也不會使用。其中一條理由就是OPPO產品適配鴻蒙系統,也意味著很多服務掌握在了華為手中。但OPPO與華為是競爭對手,沒有廠商會將自己的命脈交給競爭對手。
如果魅族其它產品接入鴻蒙系統,那么以后手機是否接入呢?總不至于同一個品牌不同的底層系統吧?
此外,單純的智能手機業(yè)務其實沒什么利潤,雷軍就曾說過小米的硬件利潤率只有百分之一,這也意味著未來商業(yè)想象力其實更多的可能寄托于軟件和操作系統,但現在魅族似乎是把這一塊交給別人。一方面,這或許也意味著魅族的未來天花板完全取決于自身智能家居硬件生態(tài);另一方面,這可能也意味著魅族手機與手機賽道第一梯隊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不再參與第一梯隊現在進行的物聯網系統博弈,在旁觀者眼里,重拾過去輝煌的難度或許也變的越來越大了。
物聯網產品接入鴻蒙系統這件事,給外人的感覺好像是魅族手機業(yè)務丟出來的認輸“白毛巾”。
場景化趨勢下的紅海博弈:鴻蒙牌雖好,可魅族打的好嗎?
華為鴻蒙這張牌確實好,那也得持牌人自身玩的好才行。畢竟在過去的商業(yè)活動中,不乏那些手握一手好牌最后卻打臭了的人,那么魅族會是那個能“打好牌”的“人”嗎?
有機會,但與此同時,從多個維度來看魅族發(fā)力智能家居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產業(yè)演化的底層發(fā)展趨勢來看,從智能音箱、路由器、冰箱被譽為家庭智慧生活入口控制中臺的“智慧控制”時代到如今,各大廠商們發(fā)現到處都可以是入口,哪里都能講故事。智慧家庭應該是整體的“智能互聯”而非某個個體充當“智能控制”。吳軍博士就曾說過,物聯網規(guī)模,最保守地估計會有500億個設備,就像魅族此前推出的八款燈具,這似乎就是我們很少見到的終端類別。
如今,家電、手機等家電3C品牌紛紛開始打造自己的智能硬件全家桶矩陣。然而,對于魅族而言,其場景化布局方面仍有許多疑問。
一方面,目前魅族看起來似乎是選擇繞開巨頭競爭最激烈的區(qū)域,選擇燈具進行迂回競爭切入智能家居市場其實是聰明的選擇。就像拼多多,以五環(huán)外迂回競爭,但魅族未來要想分得最大的蛋糕還是要回到用戶的高頻生活場景當中才行。
目前看來,隨著垂直家電的供應鏈體系、制造業(yè)功底走向成熟,產業(yè)的技術壁壘也因此大大降低,這就給那些有一定制造業(yè)功底的企業(yè)殺進來提供契機,智能電視就是做好的例子。但是壁壘降低可能也只是相對低,任何硬件要想做好都不容易、而且,做場景化硬件矩陣,很多時候任何一個垂直場景存在短板可能就會影響用戶對整體場景解決方案的不滿。與在垂直領域扎根許久的成熟企業(yè)相比,未來魅族如果跨界布局或許難度頗大。
此外,智能家居領域已經有不少相對成熟的玩家存在,它們已經在許多產品類別層面建立出自己的市場認知。這種品牌層面的“護城河壁壘”不同于技術研發(fā)層面的“安全區(qū)壁壘”,意識形態(tài)上的東西往往很難通過研發(fā)燒錢完成布局,這種品牌認知差距相對比較難解決。 再加上近些年進軍這些領域的企業(yè)也有過于多了點,如今魅族突然殺入智能家居市場,是真做好了準備還是只是風口下的“拉郎配”?在消費群體眼中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另一方面,不過多擴張,但只是固守自己“小而美”的燈具場景恐怕也不容易。
對于海爾、小米、華為這樣扎根智能家居許久的硬件廠商而言,布局健康照明場景的難度可能并不大,因為魅族自己過去在燈具市場是否擁有足夠的專利積累目前仍需打上一個大大問號。在主流生活場景被各路巨頭把持之后,挖掘類似各類照明產品這樣的長尾場景其實是一種必然,這樣一來其實就容易催生高頻打低頻的降維攻擊現象出現,一旦如此對于魅族而言或許不是什么好消息。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智能家居的場景化趨勢導致太多的智能家居公司涌現。根據天眼查app檢索顯示的數據來看,我國目前有13.3萬家經營范圍包含“智能通訊、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家裝”,且狀態(tài)為在業(yè)、存續(xù)、遷入、遷出的企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占比高達87.39%。
激烈的市場競爭,誰能跑到最后其實是未知的。對于魅族而言,在大眾眼中似乎像是一位“趕晚集”的選手。不過好在比起絕大部分玩家,魅族的品牌知名度會是它的一大優(yōu)勢,但品牌優(yōu)勢要想轉化為市場優(yōu)勢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此外,考慮到魅族的成名產品,也就是其手機業(yè)務的情況,這或許也會讓人對其智能家居的布局持久力產生擔憂。
目前,智能家居類產品的增長確定性較高,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趨于成熟,行業(yè)已經度過燥熱期的泡沫期和智障的低谷期,進入復蘇期階段,價值理性實現回歸。但改變需要時間去灌溉,這會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發(fā)展、爆發(fā)和普及,這需要耗費的時間仍然是未知的。
就像長跑與短跑的辯證關系,短跑的話,需要提高自己的起跑反應,一鼓作氣建立領先優(yōu)勢。長跑則不同,在比賽開始時不需要是第一個,只需要做到“不掉隊”,合理控制體力分配,這才是獲得勝利的關鍵。而智能家居這個新事物發(fā)展屬于“長跑”,企業(yè)要做的就是“不掉隊”。而不掉隊的前提是有自己穩(wěn)定的主營業(yè)務作為支撐才行,這其實又回到了魅族手機的表現上來了。
“第一增長曲線”充當輸血者角色,支撐新業(yè)務的拓荒和發(fā)展,這其實是很多企業(yè)業(yè)務拓展的必要條件。故而手機業(yè)務表現的好壞,或許也關系到魅族智能家居發(fā)展的持久力問題。
對于魅族而言,智能家居的故事雖美,但眼前手機業(yè)務如何實現反彈或許才是真正的當務之急才對。從這個維度來看,如果手機業(yè)務接入鴻蒙系統,或許比這次智能家居產品接入鴻蒙系統起到的營銷效果更好。
只不過就像OPPO前高管黃宏濤說的,魅族手機會將自己的命脈交給競爭對手嗎?想必有些困難,魅族是放不下手機業(yè)務的。
科技自媒體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